佳荣网配
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公布的半年经济数据显示,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.3%,这一数字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。然而,与宏观数据的亮眼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社交媒体上“体感不及5.3%”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当国家统计局的新闻发言人面带微笑地宣布上半年GDP增长5.3%时,许多普通民众的第一反应是困惑甚至质疑。在微博、知乎等社交平台上,“为什么我的收入没涨?”、“找工作更难了”、“周围店铺关了不少”等评论获得高赞。
细看分项数据,虽然第三产业整体增长5.5%,但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.6%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2.9%,而房地产业却下降1.0%,批发和零售业仅增长4.0%。这种“冰火两重天”的行业格局意味着:如果你是程序员,可能确实感受到了经济回暖;但如果你是房地产中介或实体店主,则很可能正经历着比去年更严峻的寒冬。
5.3%的增速是“按不变价格计算”的实际增长,而民众日常感知的是包含价格变动的名义值。上半年CPI同比仅上涨0.7%,PPI连续9个月负增长,这种近乎通缩的价格环境使得名义收入增长显得更为乏力。举例来说,若一名工人月薪从5000元涨至5100元(名义增长2%),但物价上涨0.7%,实际购买力仅增长1.3%,远低于GDP增速。更不用说许多行业实际并未加薪甚至降薪,导致“数据增长佳荣网配,收入停滞”的体感落差。
过去,房地产和股市的财富效应是连接宏观增长与微观感受的重要桥梁,即使工资增长有限,房价上涨也能让家庭资产增值,产生“有钱”的感觉。而当前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,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.9%,销售额下降9.8%;A股上半年虽然指数微涨,但散户盈利比例不足三成。
这种资产价值的缩水或停滞,使得民众对经济增长的感知更为迟钝。央行调查显示,城镇居民家庭财产中住房占比高达59.1%,房地产市场的冷却直接影响了大半家庭的“财富感”。
上半年,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5%,高于规上工业1.7个百分点;太阳能电池、新能源汽车、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.5%、35.0%、34.1%。然而,这些朝阳产业目前仅占经济总量的15%左右,其强劲增长虽能拉动平均数,却难以抵消传统行业下滑对大众体感的影响。
这种分配格局的变化,部分反映了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,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中,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回报率自然会重新调整;但也提醒我们,如果收入差距持续扩大,不仅会削弱经济增长的民生意义,还可能抑制消费需求,反过来制约经济长期发展。
解决“体感不及5.3%”的困境,不仅需要继续做大蛋糕,更需要优化分配机制,让增长红利更广泛地润泽各个社会群体。这既关乎社会公平,也关系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。
从根本上说,弥合“感知鸿沟”需要重新思考发展的本质目的,GDP增长本应是改善民生的手段而非目标本身。当公众对5.3%的增长“无感”时,这不是公众的错,也不一定是数据的错,而是提醒我们: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比速度本身更重要。
意大利经济学家乔万尼·维尼曾指出:“经济的终极目的是生产福祉,而非仅仅生产商品。”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,这一提醒尤为珍贵,只有让增长成果更公平、更可感、更直接地转化为民生改善佳荣网配,统计数据与公众体感才能真正统一,经济发展也才能获得持续的社会支持与参与热情。
千层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